当前位置: 腮腺结核专科治疗医院 >> 腮腺结核病因 >>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
1
1.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由什么组成?
答: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管理网络组成。
2
2.医院感染?
答:医院感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3
3.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答:(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4
4.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答:(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5.
5
5.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6
6.医院感染?答:(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7
7.医院感染?
答:(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医院内急性发作。
8
8.医院感染病例后应如何进行报告?报告时限要求是?
答:(1)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即时报告院感科。
(2)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医院感染暴发;
②3医院感染暴发。(3)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10医院感染暴发;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医院感染。
9
9.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答: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
10
10.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答:(1)接触传播;
(2)飞沫传播;
(3)空气传播;
(4)医源性感染;
(5)经动物、昆虫传播。
11
11.医院感染暴发?答: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2
12.医院感染暴发?
答: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3
13.医院医院感染暴发的临床科室该如何处置?
答:(1)医院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医院感染暴发时,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14
14.什么是手卫生?
答: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5
15.什么是洗手?
答:医务人员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
16
16.什么是卫生手消毒?答:是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17
17.什么是外科手消毒?答: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18
18.七步揉搓法操作步骤是什么?
答:(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换进行。(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双手指相扣,互搓。(5)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6)将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两手互握互揉搓腕部。
19
19.洗手时间是多少?答:揉搓时间15s;整个过程40s~60s。
20
20.WHO提出的“手卫生的5个重要时刻”是什么?答:二前三后:(1)接触患者前;(2)进行无菌操作前;(3)接触患者后;(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5)接触血液体液后。
21
2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是什么?
答:(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选择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首选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22
22.洗手或手消毒的指征是什么?
答:(1)接触病人前。(2)接触清洁、无菌物品、进行无菌操作前。
(3)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及摘手套之后。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除手套后。
(5)接触病人后。
(6)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7)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23
23.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答:(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之后。
24
24.手卫生合格的标准是什么?
答: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5cfu/cm2。
25
25.何谓消毒?答: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26
26.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
答:(1)灭菌方法:包括热力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使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的低温灭菌方法等。
(2)高水平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使用含氯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3)中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己定碘等)、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
(4)低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季铵盐类(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氯己定)等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27
27.高水平消毒的定义是什么?答: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28
28.中水平消毒的定义是什么?答: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29
29.何谓灭菌:答: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
30
30.低水平消毒的定义是什么?答: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31
31.什么是高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答: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和破损黏膜,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物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输液器材、膀胱镜、腹腔镜、活检钳、介入导管、植入物等。
32
32.什么是中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答:中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内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体温表、呼吸机管道、麻醉剂管道、压舌板等。
33
33.什么是低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答:低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床头柜、被褥、地面、尿壶和便器等。
34
34.如何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答:(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高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
35
35.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要求是什么?
答:(1)所有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2)在没有明确标明有效期和失效期的具体日期下,有效期指当月最后一天(如有效期至年7月是指在年7月31日前有效);失效期指上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如失效期至年7月是指在年6月30日前有效)。
36
36.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什么情况下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答: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使用前,如果发现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完全、外包装潮湿、超过有效期、包装物破损等视为污染不得使用。
37
37.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规定有哪些?
答:(1)无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h。
(2)无菌盘需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3)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4)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5)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伏)、酒精、皮肤消毒剂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6)无菌棉签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使用中一旦污染,应立即废弃。
(8)干燥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4h更换1次,遇污染随时更换。
38
38.什么是隔离?答:隔离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39
39.飞沫传播的隔离措施是有哪些?
答:适用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患者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体感染同病房隔离,疑似感染患者应单人单间隔离。挂粉色隔离标志。
(2)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4)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40
40.接触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答:(1)医务人员应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医务人员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3)应减少对患者的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41
41.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有哪些?
答:适用于肺结核、水痘、麻疹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措施:
(1)确诊患者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体感染同病房隔离,疑似感染患者单人单间隔离。挂黄色隔离标志。
(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其活动范围。
(3)严格进行空气消毒。
42
42.接触经空气污染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答:(1)医务人员应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3)需转运患者时应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43
43.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有哪些?
答: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及伤口感染等疾病。采取隔离措施包括:
(l)确诊或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2)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44
44.何谓职业暴露?
答: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等工作中,皮肤或黏膜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45
45.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答: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体液接触≥5分钟)。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46
46.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
答: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梅毒等。
47
47.如何避免锐器伤?
答:(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如必须应知应会手册--复帽只能用单手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
(5)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48
48.何谓标准预防?
答: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时都需要进行隔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49
49.标准预防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感染源,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
(3)目的是预防感染源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传播。
50
50.什么情况下应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答:(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和其周围环境时。
(2)对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3)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①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②接触某些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51
51.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时,其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防渗漏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2
52.怎样正确使用手套?
答:(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规格的手套: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②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正确戴脱无菌手套。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4)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执行手卫生。
(5)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53
53.怎样正确使用口罩?
答:(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
(2)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3)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4)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5)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54
54.什么情况下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答:(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时;如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55
55.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要点是什么?
答:(1)若无禁忌证,患者床头应抬高30°~45°。(2)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4)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5)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进行标准预防。
56
56.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1)如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o。
(2)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3)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
(4)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
(5)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医院内肺炎。
57
57.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要点是什么?
答:(1)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3)保持导尿系统的通畅和密闭。
(4)断开导尿系统时,包括放尿,应做手卫生。
(5)尽早拔除导管。
58
5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答:(1)严格执行手卫生。(2)最大限度的消毒屏障,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3)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
(4)静脉穿刺点无菌敷料: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专用贴膜7天更换一次,有潮湿、污染随时更换。
(5)每日评估是否能拔除导管。
59
59.什么是多重耐药菌?答:是指细菌同时对3类或3类以上(每类中至少1种或1种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不敏感(包括中敏和耐药)的现象(不包括天然耐药)。
60
60.多重耐药菌特点是什么?答: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61
61.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哪些耐药菌加强目标性监测?
答: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
62
62.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有哪些?
答:(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医生要下床边隔离医嘱,护士在床牌上挂接触隔离标识。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务人员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每次使用后消毒,或患者专用,遇污染随时消毒;病房内的物体表面及地面每天消毒,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包括床栏、门把手等,每天消毒2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立即清洁消毒。(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63
63.医疗废物分几类?
答:分5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64
64.何谓医疗废物?
答: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65
65.感染性废物包括哪些?答:(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多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废弃的被服;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5)废弃的血液、血清。(6)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66
66.病理性废物包括哪些?答:(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67
67.损伤性废物包括哪些?答:损伤性废物是医疗废物的一类,指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主要包括:
(1)医用针头、缝合针。(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68
68.怎样正确收集医疗废物?答:(1)使用分色垃圾袋、密闭转运。
(2)黑色收集生活垃圾;黄色收集医疗垃圾。
69
69.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多少时应进行封口?
答: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70
70.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被污染时应如何处理?
答: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71
71.医疗废物管理中禁止哪些行为?
答: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废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