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611/6320392.html

血常规报告单,一文读懂!(超全版)

来源:药圈网

先看下报告单: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

成人:(4-10)×/L。

儿童:(5-1)×/L。

新生儿:(15-0)×/L。

■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7.0)×/L,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0.5)×/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L,百分数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0.1-0.8)×/L,百分数3%-8%。

■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计数可10.0×/L;重度感染计数可0.0×/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参见“白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中毒损伤: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

(3)用药:抗肿瘤药、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或淋巴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

()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用药: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此外,也可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

■淋巴细胞减少

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单核细胞增多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参考值:

男性:(4.0-5.5)×/L。

女性:(3.5-5.0)×/L。

新生儿:(6.0-7.0)×/L。

■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0)×/L。

■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参考值:

男性:10-g/L。

女性:-g/L。

新生儿:-g/L。

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血红蛋白增多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以及某些肿瘤如肾癌等。

()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血红蛋白减少

(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

()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参考值:

(-)×/L。

■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

(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血小板增多

(1)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简称血沉。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降力。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血沉是传统且应用较广的指标,用于诊断疾病虽然缺乏特异性,但操作简便,具有动态观察病情疗效的实用价值。

参考值:

魏氏(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

女性:0-0mm/h。

■血沉增快

1.生理性增快

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病理性增快

(1)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

()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则血沉多正常。

(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临床常用止血药物,都在这里啦!

作者:李贺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咯血是呼吸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呼吸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呼吸科疾病中常见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及肺栓塞等均可引起咯血。对于咯血的治疗,首要的目标是保持气道的通畅和迅速控制出血,第二位的目前才是治疗原发病,达到消除咯血病因的目的。所以止血药物的应用在呼吸科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止血药物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有效的止血,改善症状,但过量及滥用也可造成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今天我们盘点一下呼吸科常用止血药物的临床应用。

止血药物的分类

1、抗纤溶系统药物: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止血,包括氨基乙酸、氨甲笨酸、氨甲环酸等。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此类药物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进断裂毛细血管断端的回缩,而起到止血作用。包括: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等。

3、凝血酶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而止血。包括:巴曲亭(蛇毒血凝酶),凝血酶等。

4、凝血因子类:维生素K1、维生素K3、甲萘氢醌(维生素K4,乙酰甲萘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5、血管收缩药物:使肺小血管收缩,降低肺静脉压,有助于破裂血管区凝血止血。常用药物即垂体后叶素。

6、血管扩张药物:该类药物扩张血管,减低肺动脉压,减少肺血流量。常用药物有酚妥拉明、酚苄明等。

7、其他:如鱼精蛋白注射液、肾上腺皮质激素、缩宫素、醋酸去氨加压素等。

重温凝血机制

血液系统中存在着凝血和抗凝血两种对立统一的机制,并因此保证了血液系统的正常流动。而凝血机制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引起出血的发生。对生理学上这一重要章节内容,相信很多童鞋们对它是一片雾水,但只有全面掌握机体凝血机制后才能搞清出血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让我们重温一下凝血机制吧!

其主要过程可概括为四个步骤:

1、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系列凝血因子的递变而形成Xa。

、在后者与钙离子、V因子和血小板磷脂的作用下,使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成可溶性纤维蛋白,继而在IIIa的作用下产生凝血块而止血。

4、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成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而使纤维蛋白溶解。

血管因素、血小板的异常、凝血因子数量及质量的异常、纤溶亢进等发生异常后导致了机体出血的发生。

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

1、氨基乙酸: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生止血作用。主要用于纤溶性出血,如脑、肺、子宫等外伤或手术出血。亦可用于肺出血、肝硬化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

用量4-6g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ml稀释,15-30min滴完,维持量每小时1g,一日量不超过0g。

用过量时可形成血栓,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有血栓性血管疾病病史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氨甲环酸:机制同氨基己酸,且作用较氨基己酸强4-5倍。适用于肺、肝、胰、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手术时的异常出血,妇产科和产后出血及肺结核咯血、痰中带血、血尿,前列腺肥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对慢性渗血效果较显着。

3、酚磺乙胺(止血敏):本品能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加其聚集性和黏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也可减少血液的渗出。

该药物止血作用迅速,静脉注射后1h达高峰,作用维持4-6h。

一般用于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他如脑出血、胃肠道及泌尿道出血等。

4、卡巴克络(安络血):本品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

常用于特发性紫癜、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胃肠道出血、鼻衄、咯血、血尿、痔出血、子宫出血、脑溢血等。

注意:本品中含水杨酸,不宜长期大量应用,长期应用可导致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水杨酸反应。

5、巴曲亭(蛇毒血凝酶):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是从巴西矛头蛇毒液中分离、精致所得的巴特曲酶。

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在血管破损的部位,可促进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此外,能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I单体,进而交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进在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而它促进生成的纤维蛋白I单体所形成的复合物,易在体内被降解而不宜引起DIC。

6、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可使动脉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但其可以引起全身血管的收缩,并可引起子宫的收缩,因此在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慎用,妊娠者应禁止使用。

大咯血时给予垂体后叶素5-10U,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0-4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10-15min),必要时6h后重复注射。每次最大剂量不超过0U。

用药时患者可有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闷、腹痛,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7、酚妥拉明:该类药物扩张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减少肺血流量,由于全身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减少,促使血管床血流向肢体。

对大咯血患者可给予10-0mg加入5%的葡萄糖ml中缓慢静滴。

8、维生素K类:维生素K为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的必须产物,还参与因子VII、IX、X的合成。缺乏维生素K可致上述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影响凝血过程而引起出血。此时给予维生素K可达到止血作用。本品尚有镇痛作用。

9、醋酸去氨加压素:为天然精氨盐加压素的结构类似物,系对天然激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两处改动而得,即1-半胱氨酸脱去氨基和以8-D-精氨酸取代8-L-精氨酸。静脉或皮下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0.3ug/kg体重,可使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VIII:C)的活力增加-4倍。

用于控制大出血或侵入性手术前预防大出血:0.3ug/kg体重,皮下给药或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在15-30分钟内静脉滴注。

不良反应主要为:疲劳、头痛、恶心和胃痛,一过性血压降低,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及面部潮红、眩晕。治疗时若有对水分摄入进行限制,则有可能导致水潴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jfw.com//mjccby/120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