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变化大、湿度大、蚊蝇多,适合各种细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托幼机构应重点防控手足口病、水痘、病毒感染性腹泻等疾病。一、手足口病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感染肠道病毒后的人都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还可因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其感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16(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EV71型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的主要血清型。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5-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部分地区还会出现秋冬季小高峰。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预防措施: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6月龄—5岁的易感儿童可自费接种2剂,间隔1个月,该疫苗仅针对EV71型手足口病有效,对其他型别病毒无效。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治疗,隔离期不少于发病后14天或者症状消失后7天,应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导致交叉感染。托幼机构应加强对教室、寝室、办公室、卫生室等用品的消毒,保持教、寝室的空气流通。加强晨午检及因病缺课的登记,早期发现疑似、临床病人,并做好与家长手足口防治知识宣传及沟通工作。二、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冬春季高发,容易在集体机构出现暴发。水痘患者自出疹前1-2天直至疱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病毒可通过水痘患者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水痘患者的水疱传染。预防措施:1.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接种过水痘疫苗后,多数人就不会再感染水痘,少部分人即使感染水痘,其症状也较轻,恢复更快。目前水痘疫苗为自愿自费接种,建议完成2剂次接种。2.对患病学生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脱落为止,不少于发病后14天。水痘患者的用具等应暴晒或煮沸消毒,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15天。三、病毒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腹泻又称为“秋季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接触和呼吸道传播。潜伏期通常为1~3天。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可伴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常伴有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甚至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炎及病毒血症。病程较短,一般1周左右,少数持续1~2周,个别长达数月,多数具有自限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在集体单位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预防措施:1.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对食品从业人员做好培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对晨午检有呕吐、腹泻的学生及时排查;加强宣传教育。2.规范化处理呕吐物,及时疏散学生,将吸水纸或毛巾用mg/L的84消毒液(5%的84消毒液与水1:9配比)浸泡后覆盖呕吐物和排泄物,予以清除,再用mg/L的84消毒液(5%的84与水1:24配比)对污染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擦拭,处理时应佩戴口罩和手套。3.加强患病学生教室、寝室的通风消毒工作。对患病学生及早隔离,至其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方可复课。4.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该疫苗适用于2月龄-3岁儿童,接种后保护期一般为1年。
四、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唾液传播。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14至28天,多见于6~15岁儿童。
预防措施:
1.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流腮的方法,可接种腮腺炎成分疫苗进行预防。18~24月龄儿童可免费常规接种1剂次,其他人群根据自身需要,可自费接种1剂次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2.发现发热、腮腺肿大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应及时送往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做到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隔离至腮腺肿大消退止,且不少于发病后9天。
3.家庭内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避免儿童聚集,房间宜多通风。
4.学校加强晨检,教室经常开窗通风和消毒。
五、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多个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常见。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者约1/10在一生中有发生结核病的可能。
预防措施:
1.学校应加强晨午检工作,对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督促医院检查;做好宣教工作,教育学生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等;加强开窗通风;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2.对患病学生及时休学停课,凭我区定点门诊(医院门诊楼一楼)的复课证明方能复课;对患病学生所在教室、寝室等场所做好消毒通风工作,可用过氧乙酸、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杀菌。
扫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vjfw.com//mjccby/10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