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给大家讲解的是:第五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上)。

欢迎各位朋友留言给我更好的建议哦

8月19日

第五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中)

第五节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护理

1.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疼痛为特征。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系非化脓性炎症。

2.腮腺肿大常是首发体征。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局部不红,边缘不清,轻度压痛,咀嚼食物时疼痛加重。

3.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传播。自腮腺肿大前1天到消肿后3天均有传染性。

4.减轻疼痛:①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温盐水漱口;②忌酸、辣、干、硬食物;③局部冷敷,亦可用中药湿敷。

5.采取呼吸道隔离,直至腮腺肿大消退后3天。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观察3周。

6.无并发症的患儿一般在家中隔离治疗。

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一、流行病学

1.粪-口传播:是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2.体液和血液传播:是乙型、丁型、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

二、临床表现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肝炎除了表现为急性肝炎外,慢性肝炎更常见。

1.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本期期末出现尿黄。

2)黄疸期: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黄染。

3)恢复期:症状消失,黄疸逐渐消退。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通常无发热,症状类似急性肝炎。体检见:面色灰暗、蜘蛛痣、肝掌或肝脾大。

3.重型肝炎:最严重的临床类型,肝衰竭,表现为: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lμmol/L;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③出血倾向;④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⑤可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4.淤胆型肝炎:自觉症状轻,黄疸深,伴全身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或灰白色。

5.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异常及门静脉高压征。

三、辅助检查

1.血清酶的检测:急、慢性黄疸型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重型肝炎时因大量肝细胞坏死反而下降。

2.血清蛋白的检测:慢性肝病可出现白蛋白(A)下降、球蛋白(G)升高和A/G比值下降。

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重型肝炎PTA常40%,PTA愈低,预后愈差。

4.肝炎病毒病原学(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

1)血清抗-HAV-IgM:近期感染的指标,有助于确诊甲型肝炎。

2)血清抗-HAV-IgG:为保护性抗体,见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者。

(2)乙型肝炎

1)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阳性见于HBV感染者。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后或既往感染者。

2)e抗原(HBeAg):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核心抗原(HBcAg):如检测到HBcAg,表明HBV有复制。

四、治疗要点

1.综合性治疗;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2.隔离

(1)甲、戊型肝炎按肠道传染病隔离3~4周。

(2)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乙、丁型肝炎急性期应隔离到HBsAg转阴。

(3)为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最适宜采用用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进行预防。

五、护理诊断及措施

1.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型肝炎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

2.饮食原则: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食物。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

六、健康指导

1.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可用5%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倾倒。

2.预防接种:对于甲型肝炎,易感者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对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操作时一旦出现针刺伤,要挤出伤口的血,并用流动水冲,边挤边冲,立即注射高效的免疫球蛋白。

第七节艾滋病病人的护理

1.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昕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染、注射及血源途径、母婴传播等。

3.本病潜伏期长,一般认为约2~10年可发展为艾滋病。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及艾滋病期。肺孢子菌肺炎是本病机会性感染的主要死因。

4.免疫学检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比值1.0。

5.治疗要点:抗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并发症治疗、支持及对症治疗、预防性治疗。

6.隔离:艾滋病期病人应在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

7.对HIV感染者实施管理,包括:

(1)定期或不定期的访视及医学观察。

(2)病人的血、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0.2%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等消毒液进行消毒。

(3)严禁献血、献器官、精液;性生活应使用避孕套。

(4)已感染HIV的育龄妇女应避免妊娠、生育,以防止母婴传播。HIV感染的哺乳期妇女应人工喂养婴儿。

第八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中猪是乙脑主要传染源及中间宿主。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

1.分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

(2)前驱期:一般1~3天,起病多急骤,高热伴头痛、恶心和呕吐等。

(3)极期:持续7天左右。主要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致死主因)。

(4)恢复期:症状好转。

(5)后遗症期:指恢复期神经系统残存症状超过6个月尚未恢复者。

2.分型:①轻型:体温在38~39℃;②中型:39~40℃;③重型:40~41℃;④极重型:41℃。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浑。

2.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在病后3~4天即可出现,2周达到高峰,有早期诊断价值。

四、治疗要点

处理好“三关”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病人的关键。

下一期给大家讲解的是:第五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下)

大家敬请期待,感谢朋友们







































怎么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专业治疗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jfw.com//mjccyy/1338.html

------分隔线----------------------------